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国家卫健委发布《低能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标准》等5项标准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GBZ 115-2023?低能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标准》《GBZ/T 328-2023?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与受照剂量估算标准》《WS 816-2023?医用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WS 817-2023?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WS 818-2023?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等五项标准。
 
  《GBZ 115-2023低能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标准》(代替GBZ?115-2002)
 
  本标准规定了非医用低能射线装置的放射防护要求,适用于能量从豁免值至1MeV的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离子注入装置、电子束焊机、静电消除器、电子显微镜和测厚、称重、测孔径、测密度用的射线装置,不适用于工业X射线探伤、工业X射线CT探伤、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
 
  《GBZ/T 328-2023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与受照剂量估算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和受照剂量估算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标本制备、微核检测、结果评价、剂量估算方法和质量控制,适用于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微核检测和急性全身外照射受照人员的剂量估算。
 
  《WS 816-2023医用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防护安全和质量控制检测的要求及方法,适用于医用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的防护安全性能和质量控制的检测,本标准不包括医用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的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定位装置等辅助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质量控制检测。
 
  《WS 817-2023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要求及方法,适用于人体全身PET设备及含PET的多模态设备中PE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
 
  《WS 818-2023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一般要求、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其技术要求,适用于CBCT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包括口腔CBCT设备、具有CBCT功能的C形臂血管造影机、乳腺CBCT设备和电子直线加速器中CBCT设备;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中的CBCT设备参照执行。
 
  据悉,上述1项推荐性标准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WS/T?187-1999同时废止;4项强制性标准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GBZ?115-2002同时废止。

查看详情
科技部: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核,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基础研究工作呈现出新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展现出新格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愈发加强,对国家竞争力的“赋能”功用愈发加快。
 
  近年来,我国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FAST发现了700多颗新脉冲星,这是基础研究中观测分析技术突破、交叉融合形成的创新成果。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全球新一代科技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因此,亟待发挥基础研究的原创力,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要求加强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其中提出,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
 
  同时明确,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3月5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 加强基础研究是我们党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的一个新认识,也是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历史性、现实性的要求。
 
  对此,科技部将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二是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也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学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基础研究属于科技创新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应进行顶层设计。科技部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同时,在评价方面,要体现分类评价的原则,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和对应用工程的评价,有共性的地方,但同时要有所区别。基础研究讲求十年磨一剑,坐稳坐住冷板凳。
 
  与此同时,科技部还关注到几个问题:基础研究的问题怎么提准;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是非常难得的,如何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研究的底层逻辑怎样搞清。王志刚明确,应加强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目标驱动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以及市场驱动的应用基础研究。唯有此,才能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将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科学研究主体,要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等方面,以及成果转化成技术、转化成高科技产业等各个阶段,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不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让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创新。
 
  据悉,下一步,科技部将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形成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管是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全力支持。
 
  除此之外,科技部还将加强由好奇心驱动,进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加强由国家战略目标驱动,进行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加强市场驱动,进行应用型基础研究。这样使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使中国的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与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并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资料参考来源:科技日报、新华社、中国网、新京报、百科等)  
转自:化工仪器网

查看详情
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突破6000亿美元

国际电子商情31日讯 据市调机构日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增长1.1%,达到6017亿美元,高于2021年的5950亿美元。

据Gartner公司的初步统计结果,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增长1.1%,达到6017亿美元,高于2021年的5950亿美元。排名前25位半导体厂商的总收入在2022年增长了2.8%,占到77.5%的市场份额。

Gartner副总裁分析师Andrew Norwood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2022年初,许多半导体设备短缺,导致交货时间延长和价格上涨,许多终端市场的电子设备产量减少。因此,OEM们开始通过囤积芯片库存来对冲短缺。”Andrew Norwood继续解释说,到2022年下半年,高通胀压力、利率上升、能源成本增加对许多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影响,导致全球经济明显放缓。随着消费者开始削减支出,这也导致对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需求下降。然后企业开始做同样的事情,为全球经济衰退做准备。所有这些都对半导体行业的增长产生了影响。
数据显示,半导体市场2022年的收入主要因为存储器和NAND闪存销售量的减少而下降了10.4%,但三星电子仍保持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英特尔以9.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由于消费PC市场的显着低迷,以及x86处理器业务的激烈竞争,公司销售额下降了19.5%。
高通与美光科技在排名中互换位置,AMD从第10位跃升至第7位。联发科从上年的第7名跌至第9名。前10名中的新公司是苹果。
2022年表现最差的设备类别是内存,收入下降10%,约占半导体销售额的25%。由于电子器件原厂纷纷开始减少当初在预测需求走强时所积累的存储器库存,因此到2022年中期,存储器市场已显示出需求大幅跳水的迹象。现在情况已经恶化到了大多数存储器公司宣布削减2023年资本支出(capex)的地步,并且一些公司为了降低库存水平和试图恢复市场平衡而削减了晶圆产量。
尽管2022年非内存收入总体增长了5.3%,但各个器件类别之间的表现差异很大。模拟器件以19%的涨幅位居第一,分立器件以15%的涨幅紧随其后。在汽车电气化、工业自动化和能源转型长期增长趋势的支撑下,汽车和工业终端市场产生了强劲的需求,进而推动了模拟与分立器件的增长。

《转自:国际电子商情》

查看详情
29家!2022年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共29个重点实验室入选,涉及海洋、环境、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其中有21个重点实验室以高校为依托单位,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共7所高校。
 
  重点实验室是布局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的重要力量,在推动重大科学研究、夯实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我国提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始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培育更多专注产业基础的优质企业。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重点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强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空天光学-微波一体化精准智能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数据智能与智慧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工业知识与数据融合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

5

数字经济与政策智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6

复杂环境智能感测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

7

多模态重大慢病防控科学与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

8

印刷电子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9

海洋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与综合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

水下推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

11

特种运载平台先进电能变换与能量管理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2

海洋光子材料与器件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

13

飞行器高性能装配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

航空发动机总体与控制数智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15

飞行器极端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16

多模态脑机精准驱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7

空天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18

智能决策与数字化运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优倍电气有限公司

19

企业大数据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

20

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分析与建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

21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2

智能装备数字孪生技术创新与测试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3

数据安全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4

工业领域数据保护与安全测评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25

绿色电池评价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26

民用飞机及航空发动机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27

新能源退役电池绿色供应链技术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

28

人才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评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电科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

29

密码应用技术创新与测试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转自:化工仪器网

查看详情
山西公布三类科技创新平台拟立项名单 完善省级创新体系

各类科研创新平台组成的创新“矩阵”正在源源不断地发挥力量。其中,重点实验室是创新“矩阵”的核心所在。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展开研究合作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作为省内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推动学科发展开放共享先进创新资源的重要基地。自“十四五”战略发表以来,多个省级积极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以此完善现有的创新体系。
 
  近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三类科技创新平台拟立项名单,拟立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39家,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39家、山西省中试基地15家。
 
  该次拟立项的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分别依照《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晋科发〔2021〕95号),《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山西省中试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晋政办发〔2022〕42号)进行立项。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拟名单共计39家,包括材料相关实验室3家,生物医药相关实验室11家,环境保护相关实验室7家,文物保护相关实验室2家,化工相关实验室2家,植物种业相关实验室4家,智能通信技术实验室10家。
 
  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拟名单共计39家,包括材料技术中心9家,互联网智能技术中心5家,生物医药技术中心8家,能源技术中心6家,粮油食品技术中心3家,各类设备技术中心8家
 
  山西省中试基地拟名单共计15家。其中,新材料相关基地6家,污染物处理相关基地2家,能源相关基地3家,生物医药相关基地2家,农业相关基地1家,通信技术相关基地1家。
 
  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是省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这也就意味着要基于此来分析建设重点,整合省内优质资源,对接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深谋建设方案,细化建设环节。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
 
  不仅如此,随着平台的组建,可以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整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力量,通过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人事、科研组织等方面都赋予自主权,激发人才活力。
 
  另外,省级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是推进高水平学术交流、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还是研究前沿与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完善科研创新的平台方便面向省内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深入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有利于尽快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
 
  (资料来源:山西省科技厅、人民日报等)

查看详情
中国科研城市排名上升 科研发展反应城市发展

自然指数是自然科研的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了非常多与科研有关的信息,包括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影响力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并且数据库是实时在线版免费为公众开放的,因此具备很重要的科研意义。目前,自然指数以及被认为是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在自然指数中有一个重要部分——科研城市。其内容是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在自然指数追踪的自然科学期刊中的科研产出情况。一般来说,科研城市排名越靠前,就说明这座城市的科研支出以及成果转化情况越好,而一个国家科研城市整体数据越靠前,则说明了这个国家对于科研事业的贡献以及对于科研发展的重视程度越高。
 
  那么我国的表现如何呢?从2017年公布的数据(2016年科研城市情况)开始,北京就超过了纽约都市圈,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至此之后,北京一直位居榜首,蝉联了6年。但事实上,中国的表现远不至此。除了北京以外,我国多个城市排名都有显著上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上海、南京和广州。
 
  上海2020年时就已经位居第五位,而2021年更直接超过了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来到了第三位,成为我国除北京之外,科研城市排名最高的城市。而南京和广州对于2015年时第19位和第42位的排名,如今已经上升到了第8位和第10位,上升速度非常可观。
 
  此外,2021全球前20的科研城市中,我国一共占据了8个位置,分别是第一的北京、第三的上海、第八的南京、第十的广州、第十一的武汉、第十六的合肥、第十九的杭州以及第二十的天津。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脱离榜单之后,中国科研城市对于我国科研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都将科研视为“第一生产力”,发展科研也是我们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包括高水平大学、机构的建设与扶持,人才的培养与应用,科学仪器的研发、购买以及核心技术的交流,以及科研政策的推进。正是这些努力,让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有了显著上升。
 
  表面上看起来,科研城市的名字只出现了八个,但实际上,这些城市的科研产出能够将技术的发展辐射到周边的城市,换言之尽管榜单本身只显示了部分城市的情况,但宏观全国,其实是各个区域整体科研的进步。同时,从大范围的科研发展也可以看出,我国的整体经济也呈现出不错的态势。一方面,我国可以持续在多个城市为科研投入资金,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涌现也为城市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帮助。也相信,中国科研城市排名上升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国在科研尤其是科研创新上的投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更好的成绩。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详情
工信部印发建设指南 促进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发展

石化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为切实发挥标准对推动石化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并印发了《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版)》(下简称《指南》)。
 
  《指南》共分为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组织实施四大部分内容。
 
  《指南》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协调配套;稳步推进、急用先行;加强协同、注重实施的基本原则。计划到 2025 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 30 项以上石化行业重点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石化关键数据及模型技术、石化关键应用技术等标准;对于原油加工等石化细分行业,优先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服务等特有场景应用的标准,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在石化行业的广泛应用。
 
  在建设思路方面,《指南》从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和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两方面进行部署。
 
  在建设内容方面,《指南》提出,一是相关基础共性标准,主要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人员能力、智能装备、赋能技术、工业网络等九个部分。二是石化关键数据及模型技术标准,主要包括资产数据及模型、物料数据及模型、公用工程数据及模型等三个部分。三是石化关键应用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生产管控与优化、安全环保、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服务等六个部分。四是细分行业应用标准,主要包括原油加工、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纤原料等五个部分。
 
  在组织实施方面,《指南》要求,一要加强统筹协调,二要加快任务落实,三要推进宣贯实施,四要深化开放合作。
 
  《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版)》文件详情请参考附件。
 
文章链接:化工仪器网 

查看详情
首次突破万亿元!近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19%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介绍,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458亿元,2012—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9%,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

国际电子商情8日讯,在7日举办的北京、合肥连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介绍,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458亿元,2012—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9%,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
2020年,我国出台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相关阅读: 政策利好!国务院“大礼包”来了:这些企业最高免征10年税! ),所有政策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同时,近年来,在内外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链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环境持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在政策以及国产化浪潮推动下,全国多地正积极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布局。
以安徽为例,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已经超过400家,亿元以上企业超过50家,发展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2021年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今年预计有望超过500亿元。据安徽省经信厅副厅长柯文斌介绍,全省在建及谋划的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转自:国际电子商情>

查看详情
456
热点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